青年兴则国家兴,青年强则国家强。新时代大学生作为民族复兴伟业的接续奋斗者,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使命,其理想信念、能力本领与责任担当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。劳动精神培育作为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维度,既是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关键路径,更是为民族复兴注入持久动力的战略举措。
在物质生活日益富足的时代背景下,部分大学生成长于优渥环境,缺乏对艰苦奋斗的直观体验,出现了贪图安逸、轻视劳动、好高骛远等现象,甚至对体力劳动存在认知偏见。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破解这一问题提供了根本遵循,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“四最”劳动价值观,更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,深刻阐明了劳动的本质价值。通过劳动精神培育,高校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“劳动最光荣、劳动最崇高、劳动最伟大、劳动最美丽”的价值理念,摒弃对劳动的片面认知,从内心深处敬畏劳动、热爱劳动,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,筑牢为民族复兴奋斗的理想根基。
创新是国家发展的核心驱动力,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劳动精神的滋养。当今世界正处于知识经济与科技革命的浪潮之中,从“制造大国”向“创造大国”、“智造大国”转型的中国,迫切需要具备创新劳动能力的高素质人才。劳动精神培育并非简单的技能训练,而是通过实践体验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探索勇气。在劳动实践中,大学生需直面问题、攻克难关,在动手操作与反复打磨中锤炼创新能力,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成果。这种“实践—创新—提升”的培育模式,能够为国家输送兼具劳动素养与创新本领的复合型人才,为民族复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。
责任担当是新时代青年的必备品质,而劳动正是培育担当精神的最佳课堂。人类社会的进步始终伴随着劳动的足迹,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必须依靠亿万劳动者的不懈奋斗。劳动精神培育能够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,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,劳动不仅是谋生手段,更是承担社会责任、贡献国家发展的重要途径。通过参与各类劳动实践,大学生能够学会遵守规则、扛起责任,在团队协作中理解“个人付出”与“集体成果”的辩证关系,在攻坚克难中锤炼坚韧意志。这种在劳动中培育的担当精神,将推动大学生主动投身于国家建设的各项事业,以实际行动践行“强国有我”的青春誓言,为民族复兴大业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