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,其学生工作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成效,直接关系到学生政治素质与职业素养的协同发展。然而当前,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,这些问题制约了教育价值的充分发挥。
首先,爱国主义教育形式过于单一,难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。受“重专业、轻思政”教育理念的影响,多数高职院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,仍以传统的灌输式课堂教学为主。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收知识,缺乏互动与思考,导致对爱国主义内容的接受程度较低,教育效果大打折扣。除课堂教学外,部分院校会组织学生阅读爱国主义书籍、观看爱国主义影视作品,但这类活动往往缺乏教师的针对性引导。学生仅停留在“看”和“读”的表层阶段,难以深入理解内容背后的精神内涵,无法将教育内容内化为自身的情感与信念,使得教育活动流于形式。
其次,爱国主义教育水平不高,缺乏针对性与创新性。当前高职院校的爱国主义教育,在形式和内容上与中小学、本科院校并无明显区分,未充分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与需求。在内容上,仍沿用“老一套”的历史事件与人物故事,未与时俱进融入新时代爱国主义的新内涵,如科技报国、职业报国等与高职学生职业生涯紧密相关的内容。同时,爱国主义教育在高职院校中处于边缘化状态,学校缺乏对教育资源的投入与创新动力,导致教育活动无法从思想和情感上引起学生重视。多数学生将学习重心放在专业课程上,认为爱国主义教育“可有可无”,进一步削弱了教育的影响力。
最后,学生自身因素与外部环境冲击,加剧了爱国主义教育的难度。高职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,但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相对不足,在表达爱国主义情感时容易缺乏理智,可能出现盲目跟风、极端化等行为,且易被网络上的不良信息误导,对爱国主义产生片面认知。此外,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,外来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不断涌入,高职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较高,若缺乏正确引导,容易受到西方错误思潮的影响,导致对本土文化与国家发展的认同感降低,将爱国主义教育的认知边缘化,难以树立高尚、坚定的爱国主义情感。